原因是源頭來自於由美國而起的金融海嘯,美國銀行業過度的財務槓桿運作。對實質經濟成長率僅有3%的美國而言,卻運用十倍甚至於百倍之槓桿包裝金融商品,然後販售至世界各地,由各國政府、銀行及投資大眾共同分攤風險。在景氣熱絡之際,適度膨脹的泡沫不但無損經濟反有助景氣之繁榮,然而當景氣一旦邁入衰退,原先看似溫和的泡沫則相形變大,且加快經濟衰退的腳步。此即為當前美國經濟之縮影,全世界無一倖免,當然也包括香港。
參考資料:http://www.hpf.org.tw/particle_4985_·
金融海嘯對香港有甚麼影響
銀行擠提風險與雷曼債券
首先,金融界是最敏感的。最初是傳出了東亞銀行出現危機,會有擠提的風險。後由政府當機立斷,發表聲明保障銀行存戶存款的安全,風波才立即平息了。接著北京國營機構中信泰富宣佈炒賣外匯虧蝕了一百五十億港元,幸得國內母公司注資,得保無事,但已受重創。
其次,是雷曼迷你債券事件。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,香港數以萬計市民,在銀行的推銷下,曾以存款購買了債券,忽然變了血本無歸,其中不少是退休人士,於是發起了多次遊行抗議,一小部份與銀行達成協議,得到賠償。另一部份已向法庭提出控訴,指投資受到誤導,正待審判。立法會也通過了成立專責小組,檢討政府和證券監察委員會對銀行的監管法例和工作。
企業裁員、倒閉和消費下降
再其次,出現裁員潮。首先裁員的,是銀行等金融機構,因為估計得今年業績大倒退,來年也不會好轉,便裁員減少開支。全港的失業率因而上升,並估計將會持續,波及其他行業和中小型企業。
第四,股票和樓價下跌,成交額銳減。股票當前的市值,只是一年前的六成,每日的成交額只得五、六百億,可說交投淡靜。樓價也下跌了兩成左右,特別是豪宅成交銳減,二手樓的交易也大不如前。
第五,食肆關門倒閉。在中小型企業中,飲食受到的衝擊最大,一些老字號和連鎖店也不能支持,紛紛宣佈結業。飲食行業的倒閉潮,方興未艾。
第六,消費意欲下降。首當其衝的是零售業和飲食業,市民的消費指數連續下降。到港的旅遊人數也減少了。
最後,市民心理和情緒。根據民意調查,市民對前景感到悲觀的超過半數,對前景好轉的信心也如此。這情況直迫亞洲金融風暴和沙士疫症爆發的時候。
金融海嘯下政府的措施
參考資料:藍薔薇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